龙腾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六零年代好姻缘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7

分卷阅读27

    轻啊。

青松的事了了,接下来就是青原。

他今年十七了,也快说亲了,到时候又得花费一笔。还有小禾和青良,一年下来总得扯件新衣裳吧?

接下来,就是翻盖房子、打家具。

孩子们都大了,一家子挤在一起,怕是住不开吧?

还有孩子们早晚是要分家的,到时候盖房子是个大头,得花不少钱呢。

可家里,除了青原每月能从公社里领到八块钱,她和满堂、青松就指望着队里的那点工分呢。

这哪里够用啊?

说来说去,还是得想法子挣钱。

她觉得小禾提到的那个法子不赖,虽然冒险,可只要小心一点应该没事吧?

*

转眼放了暑假,柳晓静又坐着驴车回到了村里。

没过几天,家里就迎来了一桩喜事。

七月三十号,也就是农历六月十八。

这天,青松大哥和春梅姐成了亲。

这会儿正赶上困难时期,这婚礼自然也十分简朴。

婚礼的前一天,青原二哥去公社里借了一辆自行车。清洗干净后,就在车把上扎了一朵大红花,准备用来接新娘子。

结婚当天,青松大哥浑身上下,收拾一新。

他穿着一件白衬衣和蓝裤子,虽然是旧的,可洗得干干净净的。胸前还戴着一朵小红花,红艳艳的,透着一股子喜庆。

到了半晌午,他推着自行车,在接亲队伍的簇拥下,到了春梅家。

柳晓静作为小姑子,也是接亲中的一员。

她先进屋,见春梅姐坐在床前,穿着一件红褂子,崭新崭新的。她在春梅姐的胸前别上了一朵小红花,然后扶着她的手从屋里出来。

青松大哥守在门口,把春梅一把抱了起来,放在自行车后座上。

春梅低着头,羞红了脸,可心里却着实欢喜。

青松大哥推着春梅,在村子里转了一圈。

一路上,惹来了不少羡慕。

乡里不兴坐轿子之后,接新娘子大多用架子车或马车拉着。这用自行车推着,还是头一遭啊!

瞅着可真洋气啊。

迎亲队伍,热热闹闹地进了柳家大门。

青松大哥和春梅姐就在司仪的指引下,携手进了堂屋。他俩先对着墙上的伟人像鞠躬行礼,又对着家中长辈鞠躬行礼。不过几分钟,就按照新礼完成了结婚仪式。

中午时分,柳家把送亲的和接亲的拢在一起吃了顿饭。

还特地把老支书和柳队长请了过来。

说起来,这桩婚事还得感谢柳队长。

当初,青松大哥拉着春梅去队里开介绍信,柳队长听了情况后,就点了头。虽然他知道这会得罪赵家,可还是想帮侄儿一把。

都是柳家门里的,亲不亲都是一家人啊。

况且,青松这娃可是一块好材料,日后出息着呢。

因为这个,春梅娘跑到大队部,把柳队长骂了个狗血淋头。

还把队长媳妇堵在院门口教训了一通。

弄得他媳妇直埋怨,说他揽这个破事儿干嘛?就让那赵桂枝和崔玉娥斗去呗?哪怕斗破天了,也与队里无关啊!

柳家上下,对柳队长自然很感激。

青松上前端茶倒水,不停地招呼着。柳队长坐在桌前一边夹着菜,一边啃着杂面馒头。时不时地放声大笑,十分得意。

而赵桂枝和春梅娘斗过几次架,一向互不搭理。

可如今做了亲家,面子上还是要维护的。在婚礼前,她作为主家主动上门,和崔玉娥好好拉了拉家常。

崔玉娥呢,虽然心里不舒坦,可也无可奈何。

闺女出嫁了,一切都由不得她了。

柳满堂和春梅爹倒是和和气气的。

都是一个庄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哪有那么大的怨气哪?再说,都结亲了,过去的那一篇就算揭过去了。

柳晓静在一旁围观了这场婚礼。

到了晚上,她发现自己的“能力值”一下子增加了100点。

她问小R,这是怎么回事?

小R神神叨叨的,说是见证了一门“好姻缘”,对她提高眼界有所帮助,所以“能力值”也随之提升了。

她总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牵强?

可一时半会的,也无法去追究。

*

婚后,青松大哥和春梅就住在西厢房里。

小两口,甜甜蜜蜜地过着小日子。

春梅是个勤快人,承担了不少家务,还出工挣着工分。她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干活特别麻利。

赵桂枝十分欢喜,逢人就夸春梅懂事能干,是个“百里挑一”的好媳妇。还跟小禾说,“小禾,看看你嫂子,以后要多学着点……”

柳晓静瞅着自己的小胳膊小腿儿。

心说,等到“困难时期”一过,就开始锻炼身体。这豆芽菜似的小身板,在这个年代可不吃香哦。

她希望自己能像春梅姐那样高挑、健康。

那样的话,魅力值是不是也能提升啊?

*

第20章(2)参加高考

时光飞逝,转眼入了秋。

到秋收时,打谷场上一片欢腾。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饥荒之后,今年秋粮终于有了收成。对社员们来说,这太不容易了。饿肚子的滋味可不好受啊,这粮食就是大伙儿的命根子啊。

有了吃的,自然安心。

可想想过去的日子,还是不寒而栗。

因为这个,大伙儿都憋着一肚子气。那天灾也就罢了,可五八年那会儿,公社里瞎指挥该找谁算账啊?

上面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快就在农业政策上做出了调整。

进入十一月之后,“纠五风”开始了。

老支书和柳队长都去公社参加学习,队里也开始清查账目。没过几天,张会计就被撸了下来,说是贪污。以前管食堂的也被揭发了出来,说是多拿多占。

这一年冬天,格外热闹。

上至县里,下至公社和大队,干部们的日子很不好过。要么被集中起来学习,要么开大会接受群众们的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一到开会,社员们上台发言十分积极。

饿了三年肚子,总得出口气吧?于是,那些大队支书和生产队长们就成了出气筒,问题严重的还被停职,做检查。

柳家庄还算好,当年老支书顶住了压力,硬是藏了一部分粮食。

因为这个,村里得“浮肿病”的要比别村少得多,除了几个年老体弱的,基本上都熬过了这一场饥荒。

反过来,村民们对老支书和柳队长还算“客气”,就痛痛快快地让他俩过了关。

这段时间,柳晓静依然背着“口粮”去学校。

相比起去年,条件要好些了。虽然,吃得还是高粱面饼子和玉米面糊糊,但能填饱肚子了。

她告诫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