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经典小说 - 长媳(重生)在线阅读 - 长媳(重生) 第152节

长媳(重生) 第152节

    谢云初目光定在那锦盒上,脑海有一瞬间的空白。

    这么多年来王家一直流传着一个隐秘,道是当年王家先祖携末帝北归时,末帝留下一笔宝藏交给王家保管,后来末帝无疾而终,这批宝藏也不知去处,谢云初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便觉得奇怪,若真是一笔宝藏,岂能做到不着痕迹,朝廷那么多锦衣卫,必定早把王家翻了个底朝天,而事实上先皇后也着实借着合并府邸翻动过王家地基。

    若是一笔宝藏,早就寻到了。

    除非他们要寻的根本不是宝藏,而是一件极小的要物。

    上回长公主与国公爷对峙,众人才晓得长公主要找的并不是宝藏,而是晋宁帝遗诏,

    宝藏的说法不攻自破。

    但没想到。

    王家真埋着“宝藏”。

    面前这个盒子,四四方方,有成年男子两个手掌那般大,瞧着该是一个银镀金的盒子,盒子周身盘着几条浮龙,表皮犯黑,已有不少年份了。

    谢云初隐约猜到这是什么,连忙将盒子从珝哥儿手里接过来,搁在身侧隔绝孩子的视线,便吩咐远处的春祺过来将孩子带回去,自个儿则抱着盒子从甬道进了书房。

    两个孩子被春祺拉着一步三回头,脸上挂着好奇。

    王书淮不在府上,书房并未点灯,谢云初进去时,先点了一盏银釭,再从内室寻来王书淮一件旧衣,将之包裹在其中。

    随后她抱着包袱,坐在案后出神。

    国公爷就在府上,将此样东西交给他便可,只是谢云初却生了几分迟疑,国公爷虽然可信,却到底隔一层,他们祖孙俩有何谋划,谢云初也不得而知,总归交给王书淮她才放心。

    前世这样东西直到新帝登基都不曾浮出水面,今生却被她和孩子无意中发现了。

    半年前父亲在正阳门请愿,扬称此物被西楚所掳,王书淮眼下已平定西楚,若将此物送过去,既替父亲圆了谎,也帮着丈夫立了功勋,王家也不必卷入旋涡中。

    思忖片刻,谢云初扬声往外喊道,“齐伟何在?”

    王书淮这院中均有暗卫当值,听得这一声,立即替她带话,刚从前院回来的齐伟赶忙越进墙内,飞快折身进来,见谢云初坐在案后,手里抱着个包袱,神色微惑,“二奶奶有何事吩咐?”

    谢云初将包裹递给他,

    “你连夜便带着这个包袱,前去西楚,将此物送给二爷,记住,必须亲自交到他手里。”

    齐伟接了过来,手心微沉,疑惑地看了谢云初一眼,见谢云初脸色凝重,隐约有些猜测,慎重地抱在怀里。

    “可是,二爷吩咐属下,决不离开您半步。”

    谢云初失笑,“府上除了你,还有其他暗卫,不妨事的,但西楚之行,非你莫属。”齐伟是眼下她唯一信得过的人。

    齐伟寻思道,“上回二爷离开,吩咐属下挑两名女卫给您,人选早已挑好,这段时日属下正在训练她们,虽还不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却也可用,”齐伟语气顿了下,“这样,属下离开后,无论二奶奶去哪儿,必得带着两名女卫并两名暗卫出行,可好?”

    谢云初颔首,“这是自然。”

    齐伟放心了,王书淮的书房有十名百里挑一的暗卫,其中有二人功夫绝佳,齐伟吩咐他们,若谢云初出行,当追随左右。

    事情议定,齐伟连夜背着包袱,从新漕运码头下的水道潜伏出城,此水关由王书淮亲自督建,其中安插了自己的人手,齐伟又伪装了一番,轻而易举便混出了城。

    谢云初将人送走,回到春景堂,两个孩子跟着林嬷嬷坐在小几上用膳,看到她进来,纷纷露出期待的眼神,谢云初便知二人还在为方才的事疑惑,笑着解释,

    “有一年爹爹跟娘亲打赌输了,娘亲便把爹爹少时的玩具给藏起来埋在树下,没成想被你们姐弟给寻着了。”

    “里面是什么玩具?”

    “竹蜻蜓,可惜已经烂了,方才娘亲打开瞧,里面生了一堆虫子,可吓人了。”谢云初做出惶恐的表情,又吩咐姐弟二人道,

    “爹爹是不是大英雄?”

    “嗯。”二人齐齐点头,

    “那爹爹的糗事是不是不能告诉别人?”

    珝哥儿二话不说点头,珂姐儿眨巴眨眼,露出促狭的笑。

    谢云初又道,“若是被人知道爹爹打赌输了,他会丢面子,你们希望爹爹被人说三道四吗?”

    这下两个孩子都斩钉截铁地摇头。

    谢云初做了个嘘的手势,“这是娘亲跟你们之间的秘密,决不能告诉任何人,如果你们做得到的话,等爹爹回来,爹爹会给你们糖果吃。”

    一听有糖果吃,孩子们眼神蹭蹭地发亮,点头如捣蒜。

    “好,我们乖乖的,什么都不说。”

    谢云初放心了。

    长春宫。

    长公主深夜收到前方战报,信王已暂时击退了蒙兀大军,而王书淮也占据了西楚国都,两线战事都十分顺利,满朝文武欢欣鼓舞,长公主欣慰的同时,也露出忧愁。

    朝云站在紫檀鎏金长案侧侍奉笔墨,

    “信王立下大功,陛下必定属意他为太子,殿下,您打算怎么办?”

    长公主念栈权位,信王不可能让长公主摄政,姑侄俩注定你死我活。

    长公主纤指轻轻按捏在邸报上,撑额寻思,夜已深,万籁俱静,长公主嫌灯芒太盛刺眼,着宫人吹了几盏,撑了一会儿只觉脖颈酸胀,又干脆依着引枕仰躺下来。

    朝云替她将书案上的宫灯给吹灭,蒙蒙nongnong的光色在殿内流动,衬得长公主神情越发幽深曲折。

    长公主沉吟道,

    “预取先予,先答应立信王为太子。”

    朝云轻声问,“然后呢?”

    长公主睁眸看着她,眼底闪过一丝厉芒,“在他回京接受册封之时,半路截杀。”

    朝云额尖微的一跳,露出敬佩,“殿下英明。”

    六月二十五,离着皇后赏花宴尚有三日,长公主暗中遣人上书让皇帝立信王为太子。

    皇帝拿着折子心事重重,招来长公主问道,“信王军功累累,朝野声望也不错,确实是太子不二人选,皇妹以为如何?”

    长公主神情低靡,没有立即接话。

    皇帝当然知道她想要什么,虚乏地叹了几声,劝道,“你放心…我立信王为太子,必定许你摄政。”

    皇帝始终不忘自己的皇位怎么来的,皇妹又不可能篡位,她要的是权势,皇帝给得起。

    自汉王太子相继出事,皇帝身子每况日下,这一年来一月有半月起不来床,他晓得自己时日无多,自然得尽快把后事安顿好,眼下王书淮平定西楚,信王勇拒蒙兀,正是他立太子的最好时机。

    长公主缓缓抬起眼,露出苦笑,“陛下这么说了,臣妹还能如何?信王做太子也成,只是司礼监掌印的人选却得由臣妹来定。”

    皇帝见她松口,高兴得跟什么似的,“好好好,都听你的。”

    长公主看着皇帝日渐消瘦的面容,又叹道,“宜早不宜迟,您这就下旨命信王回京。”

    皇帝立即应允。

    第105章

    从榆林到京城,快马一日可回。

    天使今日夜里可抵达榆林,信王收到消息后,最迟后日便可回京。

    依照计划,明夜便可截杀信王,信王一死,皇帝唯一能立的也就是五皇子,成败在此一举。

    到了二十七这一日,长公主哪儿都没去,便在长春宫默不作声等消息。

    只是至正午,榆林边关终于有消息送来。

    “你说什么,信王不奉召?理由是什么?”

    “信王殿下奔袭百里追杀蒙兀大军,回营之际,中了jian细埋伏受了重伤,一时半会回不来。”

    “受伤?可不是假的吧?”

    内侍苦笑,“天使亲自查验,想必假不了。”

    朝云立在殿门口,听得内侍回禀,脸色千变万化,她愣了一会儿匆匆来到长公主身侧,“殿下,这个信王显然是怀疑有诈,没有上钩。”

    彼时长公主坐在案后,凝神望着洞开的门庭外,听得这个消息,眉心愣是狠狠皱了下来,旋即长吁一口气重整旗鼓,“信王大约是猜到我不会同意他为太子,心生疑窦,不敢轻易回京,想法子再探,弄清楚他是真伤还是假病。”

    “诺,只是殿下,接下来咱们怎么办?可不能坐以待毙。”

    “他不回来也好,我正循着个机会对付他。”

    朝云见长公主胸有成竹,心中稍慰,旋即又问,“殿下有何安排?”

    长公主拧着眉头不语,不到迫不得已,她不会走那一步,可如今不成功便成仁,她已无退路。

    “事情早已布好局,如今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正寻思着,长公主忽然想起一事,

    “你先前说皇后明日要去燕雀园举办赏花宴?”

    “正是,女子书院的女学生们都要去参加呢,二少奶奶与郡主也会过去。”

    长公主正待说什么,瞧见门口来了人,止住话头,只见皇后身边的大长秋李向无搭着浮尘过来了,内侍正要请示,长公主瞧见了,抬了抬下颚,示意人进来。

    那位李公公笑眯眯过来打了个千儿,殷勤讨好道,

    “长公主殿下,皇后娘娘不是预备着明日去燕雀园么,今个儿起床不知怎么头昏脑胀,请贺太医看过说是着了风寒,怕是去不成了,娘娘遣奴婢过来讨殿下示下,问明日殿下可否有空去赏花宴露个脸,那么多官宦女眷在场,皇宫不去一位主子,恐失体面。”

    贺太医是长公主的人,可见皇后是真病。

    长公主正愁找个借口回避一下,没成想打瞌睡便有人送枕头来。

    不过老人家面上不显,只神色淡淡道,“皇后病得可真是时候,本宫忙不过来呢,哪有功夫去。”

    李公公腰弯得更低,“太后生前最喜燕雀湖,说那儿有一池好水,有一处好林子,颐养天年极是不错,可惜娘娘日理万机,至仙逝都不曾去燕雀湖别居,殿下您承太后衣钵,领着满朝官眷缅怀娘娘,替将士祈福,或许更合太后心意。”

    长公主眉头微展,做出一副被说服的模样,“哦,听你这么说,本宫还真是不去不成了。”

    李公公讪讪一笑。

    长公主沉吟片刻,便道,“成吧,皇后修养身子,明个儿我去吧。”

    到了午后,长公主去奉天殿便将此事告诉了皇帝,嘴里带着埋怨,

    “皇后病的蹊跷,前两日还神采奕奕,今日却托病不去,非得叫臣妹跑一趟。”

    皇帝晓得她如今忙着整顿司礼监,无暇他顾,便劝着道,“你去去便回。”

    事情就这么定了。

    到了二十八这一日,风轻云淡,晴空万里,许久未出城的宦官女眷乘着奢华的马车,浩浩荡荡往东郊的燕雀湖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