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506

分卷阅读506

    胡卫东反倒开始庆幸弗兰克。惠特尔的离职,因为早在一年多之前,当时还在给他打下手的吴仲华就意识到弗兰克。惠特尔设计的喷气发动机存在着重大缺陷,以中国、甚至是世界目前的工艺和材料水平,不可能造出能够稳定工作的发动机,因而早就建议这位英国老师放弃轴流式的错误设计思路,但弗兰克。惠特尔却因为种族歧视(注2)的关系,根本看不起这个当时还只是本科生的中国弟子,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向胡卫东提出要将吴仲华赶出研究所。幸亏胡卫东深知吴仲华在历史上的天才和成就,将弗兰克。惠特尔的不满压了下去,才不致于后悔终生。

胡卫东也由此意识到,对于航空发动机这类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方向。即使他身为穿越者。也不可能像在那些熟悉的领域里一样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但是像吴仲华这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这个时空都表现出卓越才华的能人,却完全值得他托付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胡卫东为了安抚弗兰克。惠特尔。还是将吴仲华调到了燃气轮机的课题组,以免因为两人的争论延缓喷气发动机的研发进度。不过燃气轮机的研究与喷气发动机这一块本来就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此调职并未令吴仲华脱离他擅长的领域,而其研究的很多成果对于喷气发动机同样很有用处。

更重要的是,吴仲华并未放弃自己的坚持,他认为惠特尔之所以不理睬他的意见,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提出更好的思路,只要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就可以说服这位老师改弦易辙。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吴仲华发现或许喷气发动机改用离心式原理来设计更好,在惠特尔离职之后,获得了更大权力的吴仲华得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虽然暂时还只是一台试验性的样机,却已经足以证明他是对的,而弗兰克。惠特尔错了,胡卫东也不禁欣慰道,“谁说我们中国造不出好的航空发动机?”

其实,历史上中国航空发动机之所以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国家一段时间内重视程度不够(不过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能够保证“雪中送炭”性质的两弹一星等重点项目就不错了,实在没有多少余力可以投入到航空发动机这类“锦上添花”的次要项目。)之外,工艺与材料水平的落后才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而在这个时空,因为胡卫东带来了记忆里的几百种耐高温耐腐蚀的现代合金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虽然这些材料本来并非是用于制造发动机组件的,但因为性能超越二战时期的材料太多,因此即使客串,效果也并不差,而且它们还起到了启发思路的作用,使得中国的材料科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更好的材料。),中国又与德国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合作,购买和交换回来了一大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材料和工艺,因此除非美英等国偷窃到或者研究出(个别材料有可能,但毕竟年代差得太多,其中至少八成的材料美国人都不可能在十年内研究出配方和工艺。)胡卫东带来的那些超时代材料配方,至少在十年之内中国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这一块反而要比美英等国更加领先一些,这些才是吴仲华他们能够迅速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注1:胡卫东将中国境内的主要科研院所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燃气涡轮研究所的两大主要课题(喷气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比不上火箭、核工程之类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因此暂时只被定为一级,直到后来中国的国力持续增强,有了更多的科研经费下拨,燃气涡轮研究所才被提升为特级研究所。不过钱的因素只是一个方面,吴仲华等人的出色工作才是中央对其愈发看重的关键,毕竟喷气式发动机固然重要,但毕竟不像两弹一星那样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得尽快搞出成果,因此分管科技工作的胡卫东只有看到成果、认为这个研究所值得加大投入,才会对其更加重视……

注2:当初弗兰克。惠特尔接受胡卫东邀请来华,纯粹是因为在英国没经费继续研究了,而当时国内急需科技人才,胡卫东并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只要人家愿意认真工作,一点闷气他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当他因为中英交战的缘故而怠工渎职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胡卫东的底线。

第五百九十二章喷气发动机(下)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底子毕竟还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经有了合格的喷气发动机,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喷气式飞机并实现量产,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肯定要比历史上的美国和苏联长得多,何况燃气涡轮研究所现在还只是搞出了一台试验性的样机而已,距离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差得很远。好在胡卫东脑中还有一些后世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设计可供参考,多少可以缩短一点研发所需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也同样很快,以致于胡卫东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三年之内就可以试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气轮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喷气发动机有共通之处的关系,吴仲华并未因此影响对喷气发动机的研发,甚至还有所促进。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主要科研机构中不胜枚举,在并行工程学的指导下,每一个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弥补了中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软肋。

而且那些普遍还很年轻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后,成长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其实科学家、特别是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区别只是极少数人获得了合适而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大多数人没这个机会罢了。”。历史上老蒋逃往台湾的时候,出国的那些不算。剩下的华夏科技人才当中差不多是大陆与台湾各得一半,但最后留在大陆的那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非台湾可比,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数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师、高级技工乃至于熟练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却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当初赤色党中央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那上百万捷克工人,再加上苏德两国派来、以及二战之前胡卫东设法从西方聘来的总数多达七八万人(注1)的专家与技工作为骨干,也正是有了这么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个时空的中国工业化速度比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都要快了一倍还多。1941年时中国就已经建成了全面而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类别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