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81

分卷阅读381

    周边又没有发达的文明可供交流,因此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法系可以选择,结果当西方的判例法传来时。成文法的传统已经是根深蒂固,除非社会出现彻底的变革。否则法律体系很难作出大的改变。而解放后本来具备了改变的条件,却由于“老大哥”苏联采用了成文法体系而跟着照做,结果错失了这一良机……

因此现在自己既然有了这个权利,胡卫东自然是要在中原解放区试试判例法体系的,由于手下的法律人才有限,他暂时只选择了十个县作为第一期试点,这十个县中有穷有富、有小有大、有山地有平原,甚至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县份。一年试验下来,大多数问题都能反映出来,其中那些可以适用于所有县份的判决结果便被视为具有普遍意义,而成为了制定正式法律条文的依据。

此外,类似古代汉高祖“约法三章”那样的一些被中国人普遍接受的基本社会准则,本身就是天然的法律条文,因此中原解放区的正式法律条文没过多久便已经较为完备。信心大增的胡卫东很快又在洛阳等大中城市进行了尝试,结果令他更加满意。

中央的领导们对于西洋的法系虽然多少有些不太习惯,但既然实践的效果不错,他们也就默许胡卫东在中原解放区进一步推广。不过,真要在更大的范围推广,专业人士的严重不足就成为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后来胡卫东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县级以上法院的判决结果才有作为案例被制定成正式法案的机会,而下级的法院一般来说只能照着已有的律法来进行判决,如果基层的法官认定律法有问题。则可以要求将案子提到上级法案重新审判。

此外,太祖还要求人民陪审员当中必须有一半是最基层的工农兵。党员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以免法律被那些掌握着社会舆论的官僚、资本家与为他们代言的知识分子cao纵。对此胡卫东也是赞成的,但他又对基层群众随大流的习性与很多时候唯上是从的缺点有些担心,因此特别规定人民陪审员必须是先进分子(比如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等等。)才能担任,而且必须在开庭前在至少三倍的人选基数内现场随机抽选而出,以防暗箱cao作……

不得不说,判例法系对于立法者而言,确实要比成文法系轻松得多,胡卫东也因此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福利和教育制度的制定上去。其中福利制度因为目前中国还很贫弱,大多只能应用当年太祖创立的那一套穷办法,但必须承认,在要求不太高的前提下,这些办法还真是挺好用的,但对相关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却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艰苦的工作。就拿医疗卫生系统来说,太祖训斥卫生部说“现在卫生部的工作只给解放区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还是老爷。就连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之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才得到了贯彻推行,无数医生护士下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服务,并培训了大量具有初级医疗卫生知识的“赤脚医生”,虽然他们限于水平难免有些误诊,但若没有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使中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短短几年里由三十多岁猛增到五十岁以上,可是并不是每个医生都像施今墨一样充满奉献精神,因此这项制度即使在这个时空也没坚持太久,好在中国的国力也远比历史同期更强,因此情况比起历史上还是要好了很多……

由于中原解放区这些年下来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识字人口也大幅增加,因此得以在各大解放区当中率先推行了小学五年制义务教育,而城镇人口更是可以享受包括初中在内的八年制义务教育(二战结束后,除了少数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全国城乡基本都实现了八年制义务教育。),这些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此外更重要的是,胡卫东还对中国教育制度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眼前需要而采取的应急性措施,比如积极鼓励自学、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等等,此外对于基本的教育制度,胡卫东也作出了不少颠覆性的改变……

第四百四十八章教育改革(上)

后世有很多人说新中国的教育制度扼杀天才,甚至认为新中国还不如民国时期大师出得多,这个说法未免偏颇,毕竟民国时期中国科技文化的水平太低,因此稍微有点本事的人就能够冒出头来成为所谓的“大师”,加之当时又没有互联网,那些“大师”到底是真材实料还纯粹是炒作起来的,基本上很难甄别,因此显得大师奇多,殊不知如果真有那么多大师,民国时期中国怎么会被列强欺负成那个样子?

有人或许会反驳说“至少钱老他们这些科技专家也是民国时期培养的吧?他们难道也不是真材实料?”,但问题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到外国留学深造之后才成为杰出科学家的,与其说是民国教育的成功,还不如感谢国外高等教育的帮助。而且如果硬要比较的话,在新中国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到国外留学获得成功的优秀科学家与民国时期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非民国时期可比,尤其是在应用科技方面,比如二十一世纪初期世界上的十大材料专家当中就有一半是中国人(不算在国外出生长大的),论学术地位哪个都不比钱老这种级别的低多少,只是这些人才最后都留在了国外,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政不愿宣传。因而在国内没什么名气罢了此外,自己就是顶尖科技专家的胡卫东很清楚,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本身的天赋与教育打下的基础固然重要,但相应的工作实践更是关键。历史上跟着老蒋逃到台湾去的科学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比留在大陆的逊色,但后来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却远不能与那些留在大陆的同行相提并论,这与其说是因为留在大陆的科技专家充满爱国热情而拼命工作,不如说是因为大陆政给他们提供了像“两弹一星”这样的重大科研课题。一方面他们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这样的重大课题最能促进水平的提高。

这里还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后世中国人才外流最严重的时候,留在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在上大学时大都只是二流的成绩,但正是靠着他们的努力钻研和工作,中国成功地崛起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与西方科技的巨大差距也不断缩小。而那些出国的顶端人才当中固然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此后籍籍无名的则更比比皆是,因为外国政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