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9

分卷阅读119

    式班用轻机枪和历史上生不逢时的80式通用机枪(注1),名字则全部统称为81式xx,毕竟这些经典枪型日后肯定还会使用很久,完全值得以人民军队的生日来命名。但令胡卫东有些遗憾的是,计划中的85式狙击步枪(轻狙)、85式高射机枪和m99式反器材狙击步枪(重狙)由于生产条件要求更高,胡卫东只得暂时搁置。

之所以选择81式突击步枪,一是因为胡卫东对其远比那些外国名枪要了解得多,只要满足生产条件,很容易就能制造出来;二是因为这种突击步枪是世界突击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异类,它的单发射击精度竟然超过了素以精度极高著称的56式半自动步枪(按照一般规律,在设计制造水准相当的前提下,拉栓式步枪的射击精度高于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又高于自动步枪。),这种独特的设计思路说到底还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实在太穷,不可能像美苏那样浪费子弹,但却反而更契合抗战时期中国国弱民贫的现状,大部分时间段以单发射击为主,只在冲锋和反冲锋时使用连发功能,战斗效能不会下降多少,子弹却能大大节约。

注1:该枪型是由前苏联pkmc7.62毫米机枪仿制,性能与成本都优于后来大量装备国内部队的67-2型重机枪,但是由于装备继承性等其他原因而竞争失败,却成为了我军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也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了。其最大的优点是重量极轻,全枪重量不到9公斤,甚至比捷克式这种轻机枪都轻,特别适合抗战期间普遍都得靠脚走路的中**队……

第一百三十六章军工新进展(下)

至于81式班用轻机枪的选用,则主要是基于后勤方面的考虑,它与81式突击步枪的主要零部件与弹药都可以通用,维修与后勤补给都十分方便,而且虽然历史上81式班用轻机枪的性能在世界上不算特别突出,但却绝对超过了任何一种二战轻机枪。而且八一枪族对于材料与加工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差不多是目前苏区可以批量生产的极限了,更后面的那些小口径枪械,胡卫东再有本事也是绝对搞不出来的……

考虑到81枪族在这个年代已经足够先进,而且必然会装备中**队很久,胡卫东还对其还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进,比如给其安上战术导轨(不过受制于苏区的工业基础,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设计却导致81枪族的批量生产推迟了足足半年。)等等,后来还交给刘鼎、毛毅可等枪械专家和如今已经是“士别三日”的吴运铎进行反复改进,使其比历史上的原型更加符合抗战的需求(比如81式步枪的枪托用的是81式原型枪所用的木托,而不是其改进型81-1型所用的折叠式枪托,这一是因为抗战中rou搏战要比后世频繁得多,二是因为现在木材便宜易得而钢铁昂贵又缺乏,复合材料就更不要想,因此用木托反而更加经济实惠。),但也因此直到37年8月才最终定型,38年初才开始装备部队……

红十五军挺进华北最大的收获莫过于那几百门各式火炮,但是牵引式火炮对于全军的机动性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其中那6门无法整体拖曳,即使用上专门的牵引车也必须拆成两部才能拉得动的240mm重榴弹炮,就更是成了鸡肋,毕竟抗战全面爆发后鬼子的飞机将远比华北作战时猖獗得多。这种重炮炮击前却还得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实在是太危险了……

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想到了自行火炮,但是眼下却没有合适的底盘,鬼子的坦克装甲车普遍太小太轻不说,总共也就这么一些铁家伙的红三方面军也不舍得将其改装成自行火炮来用,所以胡卫东想来想去,最后的决定是搞车载火炮,这样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高速机动。而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华北和中原地区只要行军距离不太远,越野也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中国连汽车都不能自主生产(装配过少量汽车,只是零部件全靠进口。),想要搞出车载火炮来自然很不容易。不过在胡卫东眼中,车载火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牵引车既然拉得动大炮,就一定也载得动,只要做个足够坚固稳定的拖曳式底盘就行了。这个工作对于目前连大型轧钢机都没有的巩县兵工厂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好在需要的数量不多,实在没法用机器生产的部分硬是被一些熟练工人、甚至是民间的铁匠依靠过人的技艺用手工弥补了……

虽然费尽气力制造出了足以加载重炮的底盘,可是却又出现了两个无法回避的新难题,一是重心偏高。车载的大炮若是横过来炮击的话很容易导致车身倾覆,纵向的话倒还可以。可是如果炮管不能自由转向,得靠车身转弯进行调节的话。灵活性就未免太差了;第二就是稳定性差,这进一步削弱了车载火炮本就不能尽如人意的速度与越野能力,胡卫东仔细观察过后,认为样车之所以稳定性差,一方面是因为重心偏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轮胎达不到要求……

“难道就连这么简单的东西,我们也没法全靠自己的力量造出来吗?”,心情不快的胡卫东泄愤似的踢了样车的轮胎两脚,突然心中一动,“对了,我记得可以给轮胎充水(氯化钙溶液)代替充气(其实军用轮胎大多采用实心的,但二战时期的日本并无生产实心轮胎的技术,只能用普通的充气轮胎,因此行军中很容易出现意外。),可以明显增加配重,而且使车身的重心降低,这就增加了车载火炮的稳定性和行驰的平稳性……”

试验之后效果十分明显,这个原本令大家束手无策的难题就这么轻易地解决了,此事令胡卫东在技术队伍里的威望进一步提高,而大家也都深受教育,明白了“哪怕是很简单的知识,只要运用得当,一样可以解决很多看似棘手的难题”的道理……

此外,胡卫东还挑选出一些技艺出色、头脑灵活的中青年技工从零部件开始,尝试仿制缴获的鬼子发动机(每种型号的拆下1到2台,包括飞机与坦克上的,为此胡卫东被空军和装甲旅的指战员埋怨了很久,汽车因为数量较多,所以司机们还容易接受一点。),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虽然性能与原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而且有不少地方都是依靠手工技艺来完成,生产效率因此大为降低,但若不是有了这一基础,后来对于引进的技术设备,消化吸收起来也不可能那么快。

胡卫东现在的名声远比当初挺进华北时更响,因此冒险来到苏区采访他的记者也日益增多,其中还有一些是外国人,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胡卫东继当初见到斯诺之后,又见到了一位历史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