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每次醒来都为反派背了锅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45

分卷阅读345

    引导,无法全盘控制。细思令剑伤神。



    马俊义:“你,你不怕?”



    挽莲觉得他大概经不起一个异类惊吓了,非常光辉伟大的给了这个送命题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救我的人,是公子。”看看看,他说的多有感情。



    马俊义看着他走远。



    挽莲将一大包玉玺遗诏之类的东西打包好,送了谢安手中。即便看到了他的尸体,谢安也有些不能相信。不能相信一个算尽天下之人,如此简简单单就死了。



    “新帝么?公子有人推荐,不过谢丞相觉得不妥,随便换掉就好。但朝堂是否能安稳他就不保证了。”



    才登基三年,就如此果断让位。该说什么好呢?



    这随便二字,真可谓相当随便了。



    谢安觉得,他要是看到新帝是挽莲,也没什么可惊讶的。但不是。



    是个籍籍无名之人,性情,最多可称赞一句稳重。



    他人穷尽一生算不得天下。结果得了天下之人,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封信送了出去。



    他用三年打这天下有何用?



    为权势?那他那种人还能放弃帝位死的如此干脆?



    谢安头一次看不明白一个人。在他登基为帝之时,他曾以为他看懂了。如今看来,又好像完全未曾看懂。



    ……



    梁山伯一直想要面见马文才。



    为何?



    为这天下百姓。



    他举兵多年,即便战无不胜,可这一路,多少将士血染沙场,再也无法回家。养民生息,以德服人。他都未做到。



    姜晨如旧封了他县令,作为这个故事的主角,梁山伯身上确有可取之处。比如他治水不错,又比如他可以凭借他的德行稳定部分局势。



    初时,借由祝氏相助,他政绩优异。在流民变乱中,他因着祝英台而借到祝家粮食,成功平乱。



    可惜官场不比书院,阴谋诡诈花样百出,梁山伯不愿同流合污自诩高洁,已引得许多人不满。



    梁山伯何许人也?认定之事十头牛拉不回来。追随祝家的佃户愈来愈多,梁山伯理直气壮坚持自己的正义,认为士族与平民其实并无差别云云。



    起初祝母觉得他言之有理,听从其言提了佃户工钱。但梁山伯求得却不是银钱,而是地位的提升。他不希望看到百姓因穷困潦倒而成为奴隶,他希望双方尽可能相互体谅。一而再再而三后,祝母也极为不愉。



    她直言对梁山伯,不要因你过去的贫困而过分同情祝府的佃户。你如今也算士族的一份子,身份尊卑该心中有数。祝家家大业大,请佃户过来是为做工,不是专为同情他们的。



    什么平等而待彼此体谅?若是如此,岂非工不为工,商不为商,天下大乱。



    简直谬论。



    “挽莲将军也曾是马府侍从,娘,你可见当今陛下对他如何?陛下都不在意这些虚名。”



    祝母冷哼了声,“他曾是马府侍从不错,可如今挽莲乃是当朝一品将军,且战功赫赫。”



    两人一问一答之间,言语再次提及乱起前定下的土断政策,即便祝英台喜欢他,可涉及祝府利益,祝母因此极为不快。



    “如今战事顺利,但征兵消耗仍然巨大。朝廷实行土断,正是为编收户籍充实国库。观当今陛下,虽看着温文尔雅,但行事却是绝对的干脆利落。日前传闻他杀了朝中叛党余孽,据山伯观察,那些皆是世家巨富。王谢已递呈辞表,萌生退意,娘,祝家朝中无人,更应该明哲保身才是。”



    祝母知他所言不假,可如今已别无退路,冷哼了声,“危言耸听。我打理祝家庄多年,孰是孰非心中有数,不必你这小辈指手画脚。”



    两方观念不合。



    祝英台夹在中间,极其为难。



    正如祝英齐当初忧虑的那般,梁山伯过于维护弱者,他维护佃户,而偏巧,祝家有很多佃户。加之祝氏过于宠爱祝英台,梁祝成婚之时分了千亩良田过去,祝家几位兄长看不过去,冷嘲热讽煽风点火。



    怎会没有矛盾呢。



    眼见着两方闹得越来越僵,祝英台试图劝阻,却毫无效果。



    这并不是他们之间横亘着个马文才的世界。姜晨并未对他们做什么,甚至乐见其成。他们近乎一帆风顺,祝母自然只看到梁山伯出身贫寒,感受不到梁山伯的品德美好有情有义,更不必提什么尊重之情。



    梁山伯并不适合做个生意人,他经手的农庄基本入不敷出。他是个心怀天下的君子,因此即便割了自己的rou去救济世人,他也不会皱一下眉头,何况只是家中些许产业而已。



    这样的人在太平盛世也许得来结草衔环传为佳话,但这乱世,注定割rou喂狼。



    祝英台相劝,并无效用。她理解梁山伯的善良,之后也不再阻止。



    直到祝氏的家大业大招人妒忌。流寇一拥而上,洗劫祝府。



    姜晨上位之时,马俊义已迁至建康,彼时任杭州太守的,是桓伊。待闻讯赶去,只见祝府火势冲天,惨叫声不绝于耳,众人在门前抱头逃窜,场面混乱不堪。桓伊领兵冲进去,控制住局面,拷问时,竟发觉这些乃是祝府近年来收留用作佃户的北下流民。



    看着祝府挤着满满的人,桓伊都不能想象,祝府之中究竟匿藏流民几何。朝廷虽未明旨,但土断政策已开始实行。这般时节,祝府竟敢收留如此之多的流民,简直,简直胆大包天。



    再追根究底,竟是梁山伯所教追求的公正自尊。他们觉得自己辛苦,而祝氏不但坐享其成,还能颐指气使。加之逃亡之中,有亲友做了流寇,两方暗有往来。一方在外,一方在内,他们脑热之下,拿起铁锹锄头冲进祝府……



    全然忘记,若无祝家,他们还在流离失所,不知几时才能等到朝廷编制。



    祝父躲避不及,祝英齐为掩护母亲兄长,二人不幸身亡。



    桓伊听闻因由,感叹祝府不知收敛招人眼红的同时,自己辖地发生了如此恶劣且简直无法掩饰过去的□□,顿觉这个太守当到头了。



    祝府一片哀啼。



    梁祝闻讯自贸县赶来,才进灵堂,祝母红着眼睛,冲上来给他一巴掌,流泪大叹道,“梁山伯,你好啊!”



    祝英台冲上前护住他,“娘,你这是做什么!”



    一身孝衣的祝母睁着眼睛,简直不可置信,不信面对父兄的棺裹,她疼宠多年的女儿此时还站在梁山伯一边。



    “做什么?我杀了他!”



    梁山伯咚跪下来,心中同样十分痛苦,“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山伯确实万死莫赎。”



    祝母见他诚挚,平静了些。



    祝英台在他身边,流着泪道,“山伯,这不是你的错。那些流民,是他们伤了爹和八哥。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祝母惊呆了,不能想象说出此话的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