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这倒奇了,你哥也是交不起税的,他怎好意思帮着主子欺压和他一样的人?“ 孙策瞪大了眼睛看着小二。

    ”这位漂亮小哥,你可不能这么说,这是犯王法的话!张公公征税也是为了咱大汉好,收集了银子强兵弩,打匈奴!想想我大汉武帝朝把匈奴打得狼狈奔逃,该是何等荣耀?“ 小二纠正道。

    正说着,一声轻咳,走进来一位身穿布袍的中年人。看了眼前的两个孩子一眼,掏出一吊钱给了小二:”小二哥,两个孩子不懂事,你忙去吧。“ 小二接过钱乐滋滋地走了。

    那中年人打量着周瑜,忽然问:”你是瑜哥儿?“

    周瑜微一点头,查看来人,仔细在脑海中搜索,这人他并不认识。

    虽然不认识,看此人一身布衣,却浆洗干净,面色白净,胡须整齐,看着像个开馆授课的大儒。

    不管是否相识,周瑜的家教让他小小年纪待人接物颇有风范。

    双手拢袖,深深一揖。”学生周瑜见过先生。“

    ”瑜哥儿美貌遍传京师,今日一见,果然龙章凤姿,灼灼其华。“ 那老者点头微笑。

    ”请问先生高姓?恕瑜无知。“ 周瑜再施一礼。

    ”老夫姓郑名玄字康成。与令叔祖仲飨公有过一段交谊。只是后来周公官运顺畅,老夫不愿高攀,甘居篱下,开馆授徒。“ 老者捻须微笑。

    ”先生是学富五车,名闻遐迩的经学儒学大家郑康成公?“ 周瑜惊喜地问。说着又施一礼。

    孙策咬咬手指头,看着周瑜不断行礼,觉得好笑。可看他那恭敬的模样,又不敢笑出声。

    ”周仲飨公虽为梁冀掾属,但行事刚正,不合阉宦同流合污,除中常侍侯览、具瑗等佞人。玄深感钦佩。 “ 郑玄道。”后来听说周公转任豫州刺史又河内郡太守。爱才好士,擢贤荐善,唯恐有所疏漏。每至节岁,邀请所举的官吏前往后堂,共同欢宴。赠送财物,无不齐全。所谓”移臣做子“!老夫好友陈蕃,李膺,荀绲皆曾受周公知遇之恩,义子之遇。。。只可惜。。。老夫与周公无缘。陈公,李公也都作古。。。”郑玄说着,眼圈湿润。

    周瑜对叔祖父周景的事迹耳熟能详,立刻明白叔祖父举荐的贤才陈蕃,李膺都已经死于党锢之祸,而眼前这个郑玄,虽然才名满天下,也是被宦官禁锢的”党人“。

    ”先生大作,周瑜拜读数遍,然有惑未解,未知可否讨教一二?“ 周瑜恭敬地问。

    ”瑜哥儿,但问无妨。“ 老者脸上的笑容流露出他的欣慰。

    ”如今天下,苛捐杂税甚巨。百姓流离失损,宦官外戚把持朝政。。。不知先生如何看待? 天下乱世,不知男儿当以何立于世?“ 年方八岁的小小童子,竟然问出如此深奥的问题,让郑玄着实吃了一惊。

    ”公子此言何处听来?这可是大逆不道啊。。。会连累令尊和令伯父的。“ 郑玄急忙说。

    ”先生既然是陈蕃李膺之友,必然也属党锢之人,不必紧张,瑜绝不乱说。这位孙策孙伯符,是瑜挚交,也绝不会乱说。“

    -----------------------------------------------

    郑玄十分喜欢眼前这个漂亮的男孩,不但喜欢他俊朗的容貌,挺拔的身姿,文雅的举止, 疏阔的气度,更喜欢他身上士族大家子弟自然流露的志向高远和心性纯良。他身旁的那个好友孙策,郑玄也听说过,说是江东富春新崛起的一个青年才俊孙坚之子。而这孙坚,刚猛无比,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虽然为盐渎县丞时也颇有口碑,却难免军中莽汉的习气。仗势强取吴县富绅之女吴晁的故事, 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传播。看他的儿子,面目清秀,美目流盼,唇红齿白,若不是一身男孩子的装束和那顽劣淘气,一刻不得闲的好动,倒真像个国色天香的美人儿胚子。

    孙策才没兴趣听这个糟老头儿之乎者也地谈经史,论古今。他不断地暗示周瑜,想出去看那西市上的繁华热闹。

    周瑜却置若罔闻,还一个劲儿的向那糟老头儿提问,从论语到诗经,从九歌到史记。听着听着,孙策不禁佩服起周瑜了,公瑾比自己还小一个月,怎么懂那么多事儿?

    “先生,瑜读【荀子.哀公】篇, 中有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孔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孟子则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儒术为我大汉明君所用得四百年基业。而【商子】与【公孙鞅】中又有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的驭民五术,据说秦国因此而强盛。先生以为儒法二者何为优?”周瑜恭敬地问。

    “孔孟之儒家乃教化世人之根本。对士族子弟自然当以儒为本。 而对未曾开化之蛮荒则需以法定之。前代君王,若本末倒置,则天下大乱。” 郑玄看着眼前这个双睛明亮的总角少年,心里在想,他能不能听懂啊?

    率先听不懂的是孙策。“阿瑜, 这都是什么呀? 儒家法家?”

    周瑜瞪了孙策一眼:“伯符,先生面前不可失礼。”

    郑玄捻须微笑:“瑜公子,你若听懂了,就向你那朋友解释一二吧。”

    周瑜先是向先生深施一礼,然后才慢条斯理地冲着孙策道:“儒家指孔孟之说,倡导仁义修身,道德立国。所谓修身齐家平天下。这是《礼记·大学》中说的。”

    “嗨,这个我懂,我也是上过私塾的哦。我娘早就给我讲过孟子,孔子什么的。。。还说过孟母搬了三次家,就是为了让孟子有个道德高尚的好邻居。。。这你有什么不懂的?” 孙策大咧咧地打断周瑜。

    "我不解的是秦国公孙鞅的严刑峻法,保甲连坐竟然能让秦国军力大增,国力强盛,一举灭了六国。若是儒家是治国之本,为何大秦以法家治国倒是能一统天下,这岂非悖论?“

    周瑜话音刚落,孙策就大叫:“这说明儒家的以仁义道德治国不能强军强国呗。。。以后见到那些无德之人,杀就对了。” 孙策漂亮的小脸通红,两只大眼睛瞪得溜圆,嘴角却向上微翘,呈现了一种美丽和杀气并存的鬼魅笑脸。

    郑玄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整张脸变得有些僵硬。

    周瑜不理会孙策的表情冷冷道:“大秦严刑峻法,杀人如麻,却草草二世而亡,连创立驭民五术的公孙鞅本人也落得战死裂尸的结局,而我大汉初年间,遵循董仲舒公的以德治国,独尊儒术,才有繁荣昌盛的文景之治。足见法家非治国之道。”

    “大汉一直秉承儒家经法,才得四百年国祚延续至今。。。” 郑玄点头道。

    “老先生,你说的对,大汉一直尊崇儒术,可如今盗贼横行,尤其我们江东百姓,深受山越匪人祸害。他们也在儒家治国之下,却毫无礼义廉耻,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我咋看不出儒家治国有什么好处呢?” 孙策叫道。

    “唉。。。” 郑玄叹了口气:“世风日下,世风日下。。。自从当今天子登基以来。。。宦官当政,外戚霸权, 哪还有文景之年的半点风范?圣上若再不整治吏政民风,如此下去。。。大汉四百年基业怕是要毁于一旦。。。唉。”

    “当今之乱,圣上是始作俑者,怨不得别人。孟子有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圣上自己把张常侍,赵常侍比作父母, 百般娇纵。这些宦官都出身苦寒,未曾受过儒家典籍教化,一旦入宫至君侧,便得意猖狂,唯利是图,滥用君权。而外戚亦然。何贵人出身屠户之家,何贵人封后,其兄以屠户之见识平步青云, 如何能治国平天下?“

    周瑜淡定地说出这番话。孙策却叫道:”嗨,我说周公瑾,你出身士族大家,说这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市井寒门连饭都吃不饱,要礼义廉耻何用?“

    ”秦国能以法家强兵强国,原因就是法家给未经教化之市井之徒建立了规矩,道德低下之人须用法典规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山越人常以寻常村落为掩护,日为耕民,夜为盗匪,保甲连坐制未尝不可。而当今天子恰好相反,对熟读孔孟文章,道德气节并存的士族使用朋党连坐,党锢之祸骤起。 这是伤害国本之举。所以,学生以为,秦国之所以灭六国,是其把市井之徒以法束之,使其军强。而秦国之所以二世而亡,则是不思教化民众,对有德之士滥用酷法所致。 我大汉开国之后以儒家为本才使国祚绵延四百年,而当今天子又对士族学子用公孙鞅之弱民,疲民,辱民,虐民, 愚民之法,让士人离心离德,则亡国之日不远矣。“

    郑玄把手指放在唇边,做出嘘声:”瑜公子, 你这些话是从哪里学来的?可不能随意乱说,你叔父,父亲都在京为官。他们都是大汉的忠臣,以守卫天子光复大汉为己任。你是忠臣之子,不可给肖小之徒制造借口陷害良臣。“

    周瑜脸涨得通红,“先生,我更喜欢孟子,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既然天子对他的天下都不在乎,不愿意做有德之人,那臣子也不必做愚忠之人。”

    周瑜说完,郑玄着实吓了一大跳,他瞪大了眼睛正准备教育这个胆大妄言的小公子。

    孙策却已经在旁拍掌大笑:“好好,这才是公瑾的心里话。”

    “瑜公子!你这么说话,要把洛阳令连累惨了啊。”郑玄急道。

    “不会, 我父亲已经决定辞官回乡。 很快就会辞去洛阳令一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