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小地精三岁半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40

分卷阅读340

    不信她能真离的,以为是女人闹脾气摆架子,他也懒得哄她,毕竟这么多年也没哄过她,不能惯她毛病,他上省城上学去了。谁知没去两个月,张家爹娘就拍电报去,说家里地没人种,猪鸡也没人管了,这“不听话的媳妇”像在娘家生根一样,总也不愿回来。

不回来,没人挣工分,谁供他们儿子上大学?

谁给他们养老?

谁替儿子敬孝?

张爱国这才非常不情愿的放低身段给她道歉,让她别闹了,见好就收,赶紧回家挣工分去,他走时带的地区粮票马上就用完了,到时候捉襟见肘怎么交朋友?做老婆的怎么能让自个儿男人饿肚子丢面子呢?

哪怕这个男人他出轨别的女人,甚至生下的私生子都能打酱油了。

可黄英愣是“不知悔改”,不懂见好就收,既不回他信,也不回婆家,在娘家妥妥的住下,天天跟着舅哥丈人们下地挣工分,最过分的居然还把三个闺女也转学了!

这简直不能忍!

他立马快马加鞭,又投去两封指责她不负责任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儿媳好母亲的信,敬告她速度认识自己的错误,速度回家给老两口赔礼道歉,最好是痛哭流涕下跪求原谅。

这一次,黄英终于回他信了,但只有六个字:滚!滚回来离婚!

当了半辈子“官儿”的张爱国,差点被气得当场原地去世,她哪来的胆子对他说这种话?这女人就是欠收拾!

他很想立马回大河口收拾她一顿,可他现在已经穷得火车票都买不起了。于是,他又花八分钱买了一张邮票,给另一个女人寄去,让周树莲给他寄点儿路费。

然而,周树莲现在也是过河的泥菩萨,自身难保,随意敷衍他两句,又花八分钱寄回去。

可怜的张爱国,就在两个女人都不管的时候,饿了几天肚子,好在他确实有几个朋友,厚着脸皮也能打几顿秋风……疲于奔命裹腹的他,再也没有时间管黄英。

这一次,黄英带着孩子回来,是听说张爱国要回家过年了,她来谈离婚的事儿。

幺妹很喜欢听八卦,可这么劲爆狗血酸爽俱全的八卦,着实惊呆了她!顾忌着朋友的心情,她尽量装得若无其事。

可张秋萍却一点儿也不难过,甚至比她还八卦,还开心,“我爸可快点回来吧,早离早了,总这么拖着不上不下的烦人,我大舅说了,赶紧把婚离了,给我妈找个煤矿工人!”

崔绿真:“???”这样真的好吗?

“我二舅还说了,明年我姐上高中毕业,想办法也让我姐当煤矿工人去,到时候就能挣工资孝顺我mama啦!”

崔绿真:“???”你们真的不要你爸爸了吗?

***

对于大山深处的农村人来说,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么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们是要好好欣赏欣赏的。自从春晖和友娣上学校里取回通知书,牛屎沟的社员们又多了一个休闲节目——上崔家串门。

姐俩的通知书原件收起来锁进柜子里,让幺妹照着原模原样“copy”两份,贴在堂屋墙上,像两个五好家庭的奖状,闪瞎了眼!每一个来串门的人,终极目的就是瞻仰一下这两份通知书,吸一口文曲星和紫微星的仙气儿,

第145章、145

老崔家三个高考生全考上大学,这是啥概念?牛屎沟瞬间炸开锅了!

就是方圆两百里内也没听过谁家孩子这么出息的啊!就连李家沟的人也听说了,知道三个准大学生在高元珍厂里帮忙,社员们成群结队来看稀罕,状元不游街,但街坊们上门拜访来了。

春晖的燕大自不必说,这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排名第一第一梯队的名牌大学,友娣上师专也不赖,就是春苗居然也看不上本省大学,原本报的是上海财经学校,没掉档到广州财经学校。

无论上海还是广州,对于高原上的小村庄来说,这都是妥妥的金凤凰,再加上已经去了北京五年的春月,老崔家这群闺女要逆天啊!

七个里头走出去四个,谁家也没有这么高的成才率不是?

数来数去,现在就剩三个小的最没出息。

可她们骄傲呀,在村里溜达的时候,那小胸脯都挺得高高的,就等着别人问起她们jiejie,她们炫耀的话能有一箩筐不带重复的。

食品厂那边,过年也没能好好过,因为隔壁另外两个县的供销社也跟高氏老字号下订单,一共七千多个罐头的大生意,高元珍两口子年夜饭都是随便糊弄过去的。

从来不敢想的机遇摆在眼前,他们心里眼里只有一个字——干!

必须大干一场!

知道时间紧,任务重,黄柔也没在婆家和娘家多待,初三就带着妯娌侄女们帮忙去了,赶在开学前,让她们每人挣到一百块钱。高元珍和王满银商量一下,又从自个儿分红里给她们每人包了个大红包,让她们去买两身新衣裳。

崔老太同样每人一个大红包,奖励她们好好学习,让她们上市里自行选购东西,而出远门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行李箱。

刘惠和王二妹嫁过来的时候带来两个红木箱子,但二十年前的东西,油漆斑驳拿不出手不说,锁也坏了。听说现在火车上乱得很,到处是扒手,没锁可不行,姐妹三个决定周末上百货商店买行李包去。

星期六一大早,姐妹七人趟着露水来到公社,坐上第二班开往市区的公共汽车。春芽和小彩鱼没怎么去过市区,从昨晚就兴奋得睡不着,一上车就扒玻璃窗上,伸着脑袋看大马路,看到啥稀罕景象还要跟幺妹分享一下。

可怜的崔绿真,睡眠没补上,被她们拉着看了一路的大马路拖拉机摩托车。好容易熬到下车,又赶上元宵节庙会。

是的,庙会。

停了十一年的农村传统庙会,居然开了!还是开在最热闹的班车站附近,来往车辆行人,谁都能看见。

因为大家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开,所以没往下头穿消息,她们在牛屎沟居然没听人说过,能来了才知道,十里八乡的社员都来了!比年前城南自由市场还“自由”,那叫一个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可以说,在幺妹有限的人类生涯里,除了劳教场,她从未见过如此热闹非凡的场面!

那么多的农民挎着背篓提着竹篮,里头有的是土特产,农副产品有的是便宜买的豆腐豆芽,那么多的干部职工们推着自行车挂着网兜,里头有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有要去供销社和副食品商店排队才能买到的农副产品……甚至有人当街支起一口大铁锅,炸着起热腾腾油条。

幺妹惊呆了,她这几个月都在李家沟帮忙捏柿饼,没想到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这样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