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小说网 - 经典小说 - 《花开荼蘼 · 春雨杏花》在线阅读 - 第二十二章 金陵城 中山王府

第二十二章 金陵城 中山王府

    「汪总管的计画可有进展?」徐国公有些不耐。

    「是,汪公公命小人带来好消息。其一,万贵妃已决定助韩王得位;再者,汪总管曾答应国公,在韩王与国公千金大婚之后,便会送来宝贵信物。」

    周连自怀中取出一方金匣,双手呈上。

    金匣中乃是一枚青玉大印。徐俌取出玉印,印纽上铸闢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此乃国君所用的猒胜之印,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印上刻着「天命明德表正万方精一执中宇宙永昌」。

    是传国御璽。

    徐俌深吸了一口气。

    为求谨慎,徐俌取出藏于书房的建文朝御旨,比对皇帝鈐印,两相对照,是同一枚,千真万确。

    「果然是太祖御璽『凝命神宝』,汪公公诚不欺我!」徐俌双拳紧握,仰天呼喊,「老夫等待多年,伺机匡復社稷,现在,该是时候将大位交还给太祖后人。」

    终于。

    筹画多年,现在终于可以付诸实行。

    当年在燕王朱棣的yin威之下,徐俌的先人――徐达长子徐辉祖不得不假意称臣,然而徐府三代一直不曾放弃寻找建文帝。

    十年前,徐俌父亲的门生――大理寺少卿谢瑺来访,声称他在偶然在大理寺旧簿籍中,发现了一袭旧袈裟和几本手抄佛经,佛经页末都註明「白云寺」。

    谢瑺翻查旧案,并讯问过几位老寺正才得知,正统五年曾有「广西僧人,诡称建文皇帝」一案。

    簿籍记载:

    正统五年思恩知府岑英路经广西白云寺,所有僧人皆跪,唯一老僧独坐,问他为何不跪,答曰:「我乃建文帝也」。

    又见寺壁上题诗:

    流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岑英心觉有异,下令将全寺僧人扣留,将老僧押解进京,上书奏请英宗皇帝定夺。

    英宗不敢轻忽,将全案交由大理寺密审。

    根据卷册内供词,该名僧人乃是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馀,谎称自己是建文帝,欲行悖逆,下狱后病卒,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全案结。

    谢瑺阅卷后,心生疑虑,认为此案审理过程过于草率,继续追查后,才发现此案另有别卷,却被弃置一隅,未列于同案籍内。

    根据别卷内所载供词,大理寺卿曾传召早年侍奉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前来辨认老僧面容,因帝左脚趾有黑痣,又提及事帝进膳时曾将肴rou遗落之旧事,进而主僕相认,涕泣不止。

    老僧自述,当日金川门之变,燕王兵临城下,他先在皇宫内四处放火,掩人耳目,好与和简太子朱文奎一同出逃,两人在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九人的护送下,从南京逃往浙江,再转往贵州,在贵州长顺落脚。建文帝见復位无望,就在长顺的白云寺出家为僧,直到被思恩知府寻获。

    大理寺审后不敢专擅,将全案交由英宗皇帝定夺。

    英宗阅遍案宗后,以谋反之罪,将老僧秘密处死。

    思及往事,徐俌依旧义愤难平。

    「你说,英宗皇帝若不是心中有鬼,怎会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老僧处死?」

    「是,国公所言极是。」周连顺着答腔。

    「幸亏老夫未曾放弃追查。」

    当年徐俌听闻此案,推测建文帝回宫是真,且与帝一同出逃的和简太子应该安全无恙。为寻找建文帝后人,徐俌要谢瑺居中牵线,结识了大内御马监总管汪直,徐俌欲恢復旧朝,汪直野心勃勃,两人一拍即合,倾尽中山王府与大内之人力物力后,终于在白云山山脚的镇寧村中,找到和简太子年方七岁的嫡长孙朱仲鋆。

    原来和简太子曾与当地女子婚配,并生下一子,兴许是多年积鬱成疾,幼子诞生不久即病故,但留有国璽和金册传世。

    为保全建文帝血脉,徐俌将皇世子朱仲鋆送往陕西平凉,交由太祖一脉且膝下无子的韩王抚养,对外则称其为侍妾所生庶子。

    世子天生温文儒雅,颖慧好学,颇有其曾祖懿文太子之风,在朱仲鋆及冠袭爵后,徐俌便安排他与自家嫡女成婚,两人家世匹配,又是王亲与世家联姻,在金陵城中蔚为佳话。。

    如今一切都按计画顺利进行。

    「小人恭贺国公一偿夙愿。」周连必然是看出徐俌心中念想。

    「说得好,」徐俌不由得露出醺然的笑容,「燕王后人已窃居帝位太久,该是时候将皇权奉还。」

    「小人还有一事。」

    「说吧!」

    「寧王和代王……」周连欲言又止。

    「汪公公也忒谨小慎微了,」徐俌冷哼一声,「若当今皇上肯立韩王为储副,何必需动用刀兵。」

    「这是自然,只是汪公公向来心思细密,行事必定备有后着,若一计不成,还有一计。」

    徐俌扬了扬手,「代王朱仕?是太祖的三世孙,也是老夫的嫡亲姑父,代王则和徐家一样世代忠于太祖。若是真有万一,皇帝不愿立韩王为储,两人必能迅速集结旧部,组成一支征讨王师,直逼北京皇宫。」

    「小人明白。」周连低头称是。

    果真如汪总管所料。周连心想。

    代王原本封国在南昌,朱棣即位时,改封到大同这片不毛之地;而寧王则是受燕王朱棣蛊惑,以「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为诱因,发兵助燕王攻打南京,谁知朱棣称帝之后,反倒削去寧王封邑,改封宣府,形同放逐。

    儘管大同、宣府都在边关,近年韃靼屡次犯边,为防未然,朝廷不断增援,反倒使寧王、代王两人手握重兵。

    寧王和代王,还有无数在靖难之役中,与永乐皇帝结下宿怨的皇亲,他们祖上错估形势,或站错了边,以致封邑荒瘠偏远,世代不受朝廷所用,数代之后,仇恨未减,反而愈演愈烈,只要星星之火,就足以生成燎原之势。

    他们对当今皇上恨之入骨,都想趁此一变局,翻身再起。

    汪总管真是料事如神。

    周连想起汪直曾说过的话。

    如果布置得当,棋子自会移往棋盘上它该在的位置。

    --